厦门
厦门(Xiamen)坐落中国东南,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它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面对金门诸岛,这里天风海涛,青山绿水,奇卉异木,鸟语花香,天地玄妙造化,构成了独特的自然地貌,飞扬着沁人的色香神韵,素有“海上花园”称誉。自古以来,厦门本岛白鹭群栖,为优美的自然风光增添了一份神秘、素洁的动感,因此,又有了“鹭岛”的别称。有异国风情的鼓浪屿、树影婆娑的万石植物园、神秘幽雅的南普陀、神威镇海的胡里山炮台、柔涛拍岸的鳌园,还有风光旖旎的环岛路、纯情天然的天竺山森林公园,以及鼓浪屿海底世界、台湾民俗文化村等许多巧夺天工、绮丽多彩的人文景观,厦门的山海风光已成为福建省金牌旅游景点之一。
 |
厦门风光 |
市区西南的鼓浪屿与厦门隔海相望,景色绮丽,环境幽美。登临日光岩远眺,厦门风光尽收眼底。岩下有郑成功纪念像,岩南临海处是著名的菽庄花园与绿堤平沙的海滨浴场。市区东南的五老峰下有著名古刹南普陀寺,寺后山石崔嵬、林谷清幽。洪济山上的云顶岩,海拔339.6米,是本岛的最高峰。市区东隅有万石植物公园,峰峦重叠,苍松古石,溪水清流,园中胜景纷呈。民族英雄郑成功、华侨领袖陈嘉庚等又为厦门的历史书添上厚重的一笔,使得厦门的人文景观亦丰富多采。此外,优越的气候,给种类繁多的植物生长提供了条件,这里有独具特色的园林植物园和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曾被美国尼克松总统称赞为“东方夏威夷”。
厦门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濒临台湾海峡,面对金门诸岛,与台湾宝岛和澎湖列岛隔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而称“鹭岛”。全市由厦门岛,鼓浪屿及内陆九龙江北岸沿海部分地区和同安组成,属海港风景城市。港区外岛屿星罗棋布,港区内群山四周环抱,港阔水深,终年不冻,是条件优越海峡性的天然良港。全市现有鼓浪屿、南普陀、万石岩,集美等4个游览区和一条海上游览线,同安、杏林等旅游景区正在开发建设之中。
福建土楼 (旅游提示:距离厦门2-3小时车程。旅游时间一般为当日往返。)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风格奇异的土楼民宅散布在闽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闽西南的南靖、平和、华安、漳浦等地。其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土楼,俗称“生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46座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组成,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等,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不单是最常见的圆形土楼,还包括了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史料记载,一次震级测定为七级的地震使永定环极楼墙体震裂20厘米,然而它却能自行复合。这足见土楼的坚韧。
“土楼是原始的生态型的绿色建筑。”黄汉民说,土楼冬暖夏凉,就地取材,循环利用,以最原始的形态全面体现了人们今天所追求的绿色建筑的“最新理念与最高境界”,“建造新一代绿色土楼,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聚族而居的福建土楼是个丰富多彩的小社会。永定承启楼拥有384个房间,最多时曾住过800多人。“土楼对建设和谐社会最有用。”徐松生说,住在土楼里,有事情大家会互相帮忙,邻里和睦。“孩子孝不孝,会有口碑,好的学习,坏的批评,起到教育约束的作用。”
福建土楼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厚重的福建土楼,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发人深省的楹联匾额,与楼共存的私塾学堂,教化育人的壁画彩绘,无不激荡着历朝历代土楼人家“修身齐家”的理想和“止于至善”的追求。振成楼有副名联备受称道: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武夷山 (旅游提示:距离厦门40分钟飞行时间,或14小时夜间火车。旅游时间一般为一日或多日。)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1998年获得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1999年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批准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全市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境内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一类航空口岸,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武夷山市南部,方圆70平方公里,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在世界同类自然景观中独树一帜。
山不高有高山之气魄,水不深集水景之大成。碧水丹山之中拥有“三三”、“六六”、“九九”之胜。“三三”指的是碧绿清透盘绕山中的九曲溪,“六六”指的是千姿百态夹岸森列的三十六峰,“九九”指的是翘首东望矗立山中的九十九岩。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地球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享有“世界生物之窗”、“蛇的王国”、“岛的天堂”、“昆虫的世界”、“天然植物园”的美称,是“研究亚洲两栖和爬行动物的钥匙”。1987年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与生物圈 ”世界自然保护网成员,1992年又被联合国列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武夷大峡谷生态旅游区森林密布,植被多样,野生动物出没期间,幽谷溪流瀑布景观诱人,负氧离子极为丰富。其中“二谷二瀑一漂流”最为精彩,二谷是红河谷、翡翠谷;二瀑是青龙瀑布和凤凰瀑布;一漂流是指被誉为“华东第一漂”的武夷大峡谷漂流。走进武夷大峡谷生态旅游区,贴近自然,领略野趣,体验惊险与刺激。
“千年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武夷山文化与武夷山的山水一样引人入胜。
远在夏商前(公元前21世纪),古越族人就在武夷山繁衍生息。在景区的悬崖绝壁上,留下了距今近4000年的“架壑船棺”、“虹桥板”等文化遗存。早在汉代,武夷山就被朝廷册封为天下的名山大川,并成为历代名士和禅家的盘桓之地。名儒显宦、文人墨客接踵而至。西汉西期,闽越王在武夷山建造王城,使武夷山成为江南一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已挖掘出土的“武夷山城村古汉城遣址”是江南一带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古城,也是南北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
南宋时期武夷山更是集一时之盛,一代理学巨儒朱熹在武夷山结庐讲学,生活长达40多年,开创一代理学之先河,撑起了中国古文化的半壁江山!把当时的武夷山推到了“执全国学术之牛耳”的文化巅峰,所谓“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
武夷岩茶与武夷风光一样享誉天下,“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明末清初,乌龙茶首先在武夷山问世,武夷山成为乌龙茶的发祥地。据考证,武夷山也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
武夷宫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武夷山最古老的建筑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