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2006年12月2日至3日)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06年12月2日-3日在厦门大学召开。学术委员会主任万惠霖院士,副主任郑兰荪院士、麦松威院士,委员吴新涛院士、李灿院士、万立骏研究员、江志裕教授、李俊篯教授、汪汉卿研究员、沈师孔教授、陆君涛教授、贺鹤勇教授、王野教授、田中群院士、林仲华教授、徐昕教授等16人参加了会议,何鸣元院士、刘忠范教授因故未能到会, 实验室名誉主任田昭武院士出席了会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物理化学处杨俊林研究员应邀出席了会议,化学化工学院院长黄培强教授和实验室全体固定人员列席了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议程为:(1) 实验室主任工作汇报;(2) 科研专题报告;(3) 评议并审定开放课题;(4) 讨论实验室建设及发展方向。

  会议由万惠霖院士主持。实验室主任田中群院士代表实验室向学术委员会汇报了2006年度实验室工作及今后工作设想。汇报共分六部分:(1) 科研工作和成果;(2) 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3) 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4) 筹建研究中心;(5) 创新研究群体;(6) 今后努力方向。

  学术委员会听取了田昭武院士和张鸿斌教授分别作的题为“功率型储能器的新秀――超级电容器”和“合成气制低碳醇谜高效新型催化剂的研究”专题学术报告;委员们对他们的工作很感兴趣,并给予好评。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郑兰荪院士主持了开放课题的评审。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谢兆雄教授汇报了本年度实验室开放课题的申请情况后,学术委员们对申请的开放课题进行了认真的评议和讨论,同意资助13 项,资助总金额为36万元,其中两项为厦门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承担,其余均为外校课题;同时,还确定一项由本室技术人员申请的仪器改造项目单列为实验室仪器专项,给予重点支持。

  与会学术委员充分肯定过去一年里实验室在人才培养、学科交叉、学术交流、国际合作、基地建设、创新研究和获得重要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还为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以下颇为中肯和建设性的建议:
  1. 实验室承担的“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今年结题后,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培育新的“创新研究群体”。
  2. 实验室拟切入生命科学的新生长点,需要尽快引进化学生物学人才。
  3. 与巴黎高师等单位的重大国际性合作研究要具体落实(如把年轻人送到法国联合培养等),建立实质性的长久合作关系。
  4. 要注意正筹建的醇醚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教育部电化学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的定位以及与国家重点实验室之间的关系。工程实验室和中心要针对应用中的瓶颈问题开展研究,为实现成果的集成和转化奠定基础。
  此外,与会学术委员还出席了2006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在厦门大学召开的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我室承办的“物理化学发展的瓶颈与思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