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2月20日至23日)
由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化学会主办、厦门大学承办的"第三届世界华人青年化学家学术大会"于2000年12月20日至23日在厦门成功举办。
会议收稿近600篇,经审查,录用论文摘要521篇,由《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以增刊形式正式出版发行。
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台湾、大陆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262人(其中境外代表50人)参加了本次学术大会。
会议开幕式由本次会议主席、厦门大学副校长孙世刚教授主持,厦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江曙霞教授代表厦门市人民政府、厦门大学副校长朱崇实教授代表厦门大学、中国化学会2000年执行理事长黄本立院士代表中国化学会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主任张礼和院士分别向大会致辞。
会议以"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化学" 为主题,按分析化学、能源化学、生命化学、材料化学、表面化学、合成化学等六个专题进行研讨。
参加会议的代表普遍层次较高,他们分别作特邀报告4场,专题或邀请报告33场。其余代表以口头报告和墙报展讲的形式进行交流。4场大会特邀报告的题目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沈元壤(Shen Yuen-Ron)教授所做的"用于表面研究的非线性光谱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林圣贤(Lin Sheng-Hsien)院士所做的"无辐射跃迁的新发展";中科院院士、香港大学支志明(Che Chi-Ming)教授所做的"无机光化学:过去、现在与未来";和科技部副部长、南开大学程津培教授所做的"自由基取代效应的方向与强度"。
在分析与生命化学分会场,大会共安排了7个专题邀请报告:其中分析化学领域的邀请报告有4人,生命化学领域有3人。在分析化学领域中,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黄国贤(Wong K.- Y)教授详细介绍了他们小组在光生物化学传感器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他对生物传感器在医学、生物和环境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综述。香港大学化学系主任任咏华(Yam Vivian W. W.)教授报告了有关荧光特性的过渡金属配合物以及在光化学传感器方向的应用研究工作。生物质谱对蛋白质大分子的鉴别是分析化学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切入点,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的研究小组在这方面取得领先的成果。来自美国Truman州立大学Edward. Yeung小组的Ma Yin-Fa教授向与会者展示了利用激光荧光标记单分子检测的动态图像,给大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该研究结果为阐明分子反应过程,反应动力学和DNA合成过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生物分子的分离是高效毛细血管电泳(HPCE)的优势所在,如何进行高效检测和联用,是HPCE发展的瓶颈,来自中科院化学所的陈义研究员报告了他们取得的一些进展。此外,分析化学的品质管理,数据处理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等在提高分析化学的准确性和应用范围也相当的重要。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不论是人类基因库基因测序的完成,还是生物克隆技术的完善,都需要各个学科的参与,生命过程的研究提出生命体的活体微区检测要求。美国Tan Wei-Hong教授的纳米生物传感技术,揭示了当今人类在这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另外,报告中核酸、DNA检测也揭示了分子水平上生物化学技术的成功应用。
此外,口头报告和墙报所展示的研究论文显示了除分析和生命领域在互相渗透外,该领域的研究领域已扩展到纳米材料,生物微观调控,分子水平的信息流传导,膜自组装等当今最热门的研究领域。
化学与生命过程如何寻找接口,化学如何在生物界找到一片天地,是"面向21世纪的分析与生命科学"小型研讨会的议题。在这方面许多年轻学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香港理工大学的Wong K.Y. 列举了因PCR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例子,说明生物与化学研究的紧密关联性,提出化学与生物学需要一个接口的观点。来自美国的Ma Yin-Fa 教授认为对DNA的研究将很重要。而厦门大学的刘建利博士认为药物的研究应该是分析化学在生物学中应用的一个切入点,建议学科交叉应该以解决各自不能解决问题为契机,共同发展。对化学中的研究,尤其是合成小分子化合物,生物界人士认为化学人是造 "字",而生物体是译本书,有序的 "字"才能构成有意义的句子,才能形成 "书"。化学人的工作今后不仅要造"字",还应该和生物界共同写好生物这本"书"。
表面与能源科学分会场共有十个专题邀请报告. 其中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朱小阳(Zhu Xiao-Yang)教授介绍了他的研究小组近年来在分子电子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相关应用。来自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郭华教授报告了他新近提出的用于解决理论化学中大分子本征问题难点的新理论方法。极地上空大气臭氧洞的成因是一个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近二十年来一直困扰全球科学家们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在最近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答案,来自加拿大西尔布鲁克大学的陆庆斌博士报告了他的这一成果。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现象早在七十年代中期就已经发现,利用这一现象发展起来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在之后的十多年内一直只能用于检测部分贵金属上的表面物种,这一局限在近年来逐步被突破,厦门大学的田中群教授介绍了他们小组近年来利用粗糙表面技术在拓展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应用范围以及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纳米材料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这次会议显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如香港中文大学谢作伟(Xie Zuo-Wei)博士介绍了他的研究小组最近发现的一类新的金属碳硼烷及其新的成键方式,这是十分典型的基础研究,但却具有在医药上的应用前景。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侯雪龙教授和台湾中兴大学杨登贵(Yang Teng-Kuei)教授研究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在医药研究和产业上具有重要应用前景,有些产品已在大陆开发,成为世界上目前唯一的一家生产特种氨基酸医药中间体的生产企业。另一个例子是来自美国Merck公司的徐风(Xu Feng)博士介绍了他们公司开发的新型抗艾滋病药物Efavirenz,有意义的是这一药物不但已开发上市,而与此有关的基础研究已连续在化学领域水平最高的杂志《美国化学会会誌》和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表明一个有历史、有前途的成熟企业不但有很强的开发能力,同样可以做出一流的基础研究成果。
会上来自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周午枞(Zhou Wu-Zong)教授介绍了他的研究小组近几年来为寻求"固溶体"和"化合物"的更确切含义而进行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长期以来,固溶体被认为是由一种或多种原子/分子部分取代原有结构中的原子/分子而不改变原有结构的同相晶体,化合物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或离子以固定组分形成宏观上均质的物质。在题为"固溶体:真实还是虚拟?"的专题报告中,周教授从典型的固溶体化合物讲起,对多种有代表性的固溶体化合物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提出了对"固溶体"和"化合物"传统定义的修正。他的精彩报告引起了全体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有助于科学工作者借助现代化学理论和现代研究手段对一些经典的、传统的化学结构及化学概念进行及时的更新和修正,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科技进步。
来自美国Merck研究实验室的孙勇奎(Sun Yong-Kui)博士则向大会介绍了"制药工业中的化学反应工程"。他在报告中重点谈到了化学反应工程如何在制药工业中发挥作用,以及制药工业又如何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化学反应工程的发展,这种涉及交叉领域交叉学科研究工作的报告在本次大会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加拿大Sherbrooke大学的卢庆彬(Lu Qing-Bin)博士报告了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大气层中臭氧洞形成机理的最新进展,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
本次大会除了交流化学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前沿、最新动态外,还对今后化学科学发展的未来及方向进行了研讨。为此,会议期间穿插举行了一系列学术活动:
1. 举办了两个圆桌讨论会:(1) 物理化学的未来与展望; (2) 如何促进分析与生命科学的交叉与融化。
2. 国家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教授召开了有海外学者和国内代表参加的座谈会。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司汤锡芳处长做了一场有关国际合作项目的讲座;
4. 会议还组织代表参观了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现代分析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 召开了会议学术组会议,大家经过讨论达成了以下共识:世界华人青年化学家学术会议是华人化学会议中唯一的一个综合性学术会议,可以为青年化学学者提供一个进行广泛学术交流的论坛,应继续办下去,一般以每两年举办一次为宜。
本次会议得到厦门市人民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柯达公司、宝龙公司、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厦门大学的大力支持与赞助。
此外,本次会议还显示了以下特点:
1、 会议规模适中,层次较高,参加会议的有:
程津培教授 科技部副部长,南开大学教授
白春礼院士 中科院副院长
张礼和院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沈元壤教授 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
林圣贤院士 台湾中央研究院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
支志明教授 中科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
李静海院士 中科院化学冶金研究所
20余名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多名高校校长(湖南大学校长王柯敏教授等)。
中科院研究所所长(福建物构所副所长洪茂椿研究员、福建物构所副所长姚元根研究员等)。
本次青年化学家学术会议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关注和支持,蔡启瑞院士亲自主持了本次大会沈元壤院士所作的第一场大会特邀报告,田昭武院士、张乾二院士、黄本立院士、万惠霖院士参加了其中一些学术活动。本次会议的顾问委员会委员、刚卸任的国家自然基金委主任张存浩院士、中科院前副院长王佛松院士;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委副主任朱道本院士, 以及科学院副院长陈竺院士等多位院士因无法分身参加会议,均来电或来信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本次大会给予很大的关注,化学部主任张礼和院士、副主任唐晋教授、及各学科主任和国际合作局汤锡芳处长等均专程到厦参加会议。
2、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
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化学、化工、物理、生物、医学、环境等学科的科学家,例如:
沈元壤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
潭伟鸿教授 佛罗里达大学脑研究所
李静海院士 中科院化学冶金研究所,化工
潘东风教授 美国韦吉尼亚大学放射学系
3、有大学、研究所、企业的研究人员参加
美国墨克公司:孙勇奎博士、徐风博士
上海石化科技开发公司
4、会议期间同时召开"第六届全国扫描隧道显微镜学术会议"
会议期间同期(12月21日开幕)召开第六届全国扫描隧道显微学会议,这样达到了资源共享,扩大交流的目的。
国内许多单位对于承办第四届华人青年化学家学术大会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共有六个单位提出承办申请,包括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和四川联合大学。最后会议经表决确定第四届华人青年化学家学术大会由四川大学承办,时间定为2003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