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扫描隧道微显微学会议

(2000年12月20日至23日)

  由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第六届全国扫描隧道微显微学会议(STM'6)于2000年12月20-23日在厦门大学举行,会议共收到论文77篇,有来自全国(包括香港地区)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91名代表与会,另有参加与本次会议同期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青年华人化学家会议(CWCYC3)的部分代表旁听STM'6的学术报告。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白春礼院士作题为"SPM在纳米科技中的重要作用"的开幕报告;会议邀请了中国科技大学结构研究实验室侯建国教授、北京大学电子学系薛增泉教授和中科院化学所的万立骏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利用STM研究单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碳纳米管STM针尖的研究"和"电化学STM及对固/液界面结构的研究"的大会报告;会议下设表面纳米科学、表面组装与生物、材料科学及仪器和技术四个分会,共有14个邀请报告和45个口头报告,共同交流扫描探针显微学(SPM)理论、技术和仪器的最新进展及其在有关领域中的应用。会议还组织了议题为"中国的SPM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圆桌讨论会,共同研讨国际最新发展趋势和我国扫描探针显微学的今后的研究重点。会议另设STM仪器展览和仪器专题介绍会,有7个国内外SPM仪器厂商和公司参加了仪器展览并介绍了仪器发展的最新成果。
  本次会议的学术报告反映了我国SPM在原子、分子水平和纳米尺度上物理、化学性质研究新成果、新进展,以及由此引伸的纳米材料和器件等的潜在应用。主题内容包括表面纳米结构(包括金属、半导体)的制备和性能、表面有机分子组装和修饰、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和SPM针尖操纵、材料表面纳米尺度上行为等的研究;在仪器和技术方面则体现出SPM与其它表面技术(如近场光学显微镜、石英微天平技术、拉曼光谱技术等)联用的趋势。
  在圆桌讨论会上,代表们在肯定了我国SPM仪器研制人员对国内SPM研究的贡献后对我国SPM仪器研制现状和水平表示出忧虑,一致认为我国在SPM仪器研制方面应加强联合,并希望有关领导部门给予有力支持,尽快建立适合研制起点高、创新性强的SPM仪器设备的体制、环境和条件,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纳米科技和扫描探针显微学的发展。
  在本届会议的学术委员会会议上还讨论确定了新一届STM学术委员会组成,并确定了第七届全国扫描隧道显微学学术会议将于2002年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